货车身份被限制在市区通行多年的皮卡车,最终在6月19日迎来了春天。当日,济南交警发布消息,取消对皮卡车通行市区的区域和时间限制,19日起,允许皮卡车不作为普通轻型货车的一类进行管理,不需要通过“济南交警车辆通行备案系统”进行备案,不受限行、禁行规则的约束。这就意味着前期在市区20条道路和早晚高峰禁止通行的政策宣告终结,皮卡车获得了全时全域进出市区的路权。
消息:皮卡车不再作为货车进行管理
19日一大早,济南一位福特猛禽车主向记者爆料,目前各路口路面执勤民警已经接到通知,对皮卡车闯禁区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以此同时,济南各个皮卡车主群里,这条消息也刷了屏。
这是真的吗?呼唤多年的政策真的要落地?对此,记者询问多名一线交警,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的确是收到了内部通知,今起不再查处皮卡车闯禁区违法。
下午4点,来自济南交警的官方权威说法也来了:为进一步落实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的要求,稳步推进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范围,支队对皮卡车的管理规则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这个文件首先对皮卡车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多用途货车,指具有长头车身和驾驶室的结构,乘员小于5人,后排货箱栏板高度小于1500mm,总质量小于3500KG。
接着说明了对于皮卡车新的通行管理规则:自2019年6月19日起,在济南市范围内解除多用途货车(皮卡车)和悬挂新能源机动车号牌的轻型、微型载货汽车的城市道路限行措施。
也就是说,多用途货车(皮卡车)和悬挂新能源机动车号牌的轻型、微型载货汽车无需再行办理车辆通行备案或许可。但同时,还应当遵守根据大气污染防治、高峰时段交通流量管控等需要而依法制定的其他通行管理规定。皮卡车全市所有市政道路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自由通行,还应当遵守根据大气污染防治、高峰时段交通流量管控等需要而依法制定的其他通行管理规定。交警拦截皮卡车检查通行证,对20条禁行道路违法进行查处的历史宣告终结。
溯源:允许皮卡进市区呼声由来已久
皮卡车介于货车与轿车之间,其舒适性媲美轿车,载货能力优于SUV,是不少城市家庭尤其人口稍多家庭的选择。按照现行规定,鉴于皮卡车的设计和结构,车辆主要用于运送货物,载客人数不大于5人,车辆注册登记类型属于轻型普通货车。一般而言,包括济南在内的多数城市都将皮卡纳入货车范畴进行管理。
在济南,为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污染排放,济南目前对于轻型货运车辆实施限行通行规定。即:轻型、微型普通货车在除“解放路、泉城路、泺源大街、经十路、纬二路”等20条道路外的区域均可通行。如因物流配送、生产经营确实有通行需求的,可以办理非高峰期车辆通行审批手续。
按照这一政策,皮卡属于轻型普通货车在限行之列,可以在20条禁行道路之外的区域通行,如果因生产经营需要确需在禁行道路通行,需要车主到交警部门申请办理通行证,或许后可以在划定路线和早晚高峰(早7点至9点,晚16点至19点)之外时间通行,在划定路线和早晚高峰通行的,要按照违反禁令标志予以处罚。
对于皮卡车是否应该按照货车进行管理的争议一直存在,取消皮卡车在市区通行限制的呼声也一直很高。2016年2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 促进皮卡车消费的通知》(工信部联装〔2016〕68号),在河北、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开展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工作。2016年底,三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放开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范围的通知》(工信部联装〔2016〕444号),将试点扩大到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年6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发改产业〔2019〕967号),鼓励有条件的地级及以下城市加快取消皮卡进城限制,充分发挥皮卡客货两用功能。同时,该文件要求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接到方案后,济南交警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就多用途货车(皮卡车)和新能源货车的相关消费、使用政策进行了梳理,及时调整有关规定,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
今年一月底,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 》,其中在第四项就提到:稳步推进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范围。在评估河北、辽宁、河南、云南、湖北、新疆6省区放开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政策效果基础上,稳妥有序扩大皮卡车进城限制范围。
今年济南市两会期间,济南市人大代表济南阿波罗文化用品公司董事长张立敬也提出建议,济南能够出台相应政策,对符合国五标准的皮卡车,尤其是济南牌照皮卡车,放开进城限制。对此,济南交警支队支队长曹凤阳在面复人大代表时也明确表示,交警部门正在研究准许轻型、微型普通货车全区域、全时段的管理措施,相关政策预计年内就能出台。